经济学书刊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书刊热点
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使命远未完成——评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
时间:2016-09-28       稿件来源:《经济学动态》

    著作简介:《新结构经济学》,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该书为研究经济结构转型的决定因素提供了一个新古典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发展政策的新见解。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市场都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机制,然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经历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升级、多元化及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的改进。这一升级和改进的过程需要与巨大的公司交易成本外部性及资本投资回报相协调。所以,除了有效的市场机制,政府应该在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该书为支持以上理论提供了实证经验,并为改革的实践者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我使用“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使命远未完成”作为标题来评析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一书,是针对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在2003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演讲时高调宣称“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的断语而言的。时间仅仅过去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结构经济学》宣布:无论从理论层面、政策层面,还是从治理一国之经济的具体措施而言,分析研究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宏观经济学依然生命力旺盛,其使命远未终结。
    卢卡斯之所以如此高调发出“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的宣言,是因为在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看来,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几十年间,自由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已经完全能支配经济自动运行,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持经济稳定的作用,不会再出现经济危机,因而不再需要政府干预和进行宏观调控的“看得见的手”,从而分析研究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宏观经济学也无需存在的必要,“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
    然而,全球各国的经济演变并未按照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的逻辑来运行。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特别是2008年由“雷曼兄弟冲击”导致的资本主义世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宣布了纯粹依赖“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运转的机制已经失灵,即市场失灵,同时也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鼓吹的自由放任主义和他们开出的把市场机制绝对化和全盘私有化的药方不再灵验了。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推出于危机之后的当下,无论是对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还是两百余年来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都是一个很好的反思。
    林毅夫教授在这部自己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中,将其一以贯之的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自生能力”等概念及其逻辑联系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发掘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同时总结并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其在世行推进发展项目的心得,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理论框架。如全书“导论”部分所言,这一框架“旨在将结构转变重新带回经济发展研究的核心,并强调市场和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可见,市场和政府的角色界定这一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永恒话题,也是新结构经济学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新结构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同,林毅夫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不否定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经济机制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是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主张政府在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和协调各方利益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主张政府的适度干预和调节的“看得见的手”在治理一国经济、发展一国经济的过程中是必要的和不可或缺的。林毅夫教授认为,在那些繁荣的经济体中,关于资源配置的决策都是由不受政府干预的自由互动的经济个体做出的。家庭和企业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在追逐自己的利益时却使他人和整个社会也从中得到好处。尽管自由放任主义的主张受到挑战,但“这一理论框架确实提供了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真知灼见”。
    然而,该理论却忽略了连续的、根本性的技术变迁和产业升级过程的重要性。作者明确地指出:“新结构经济学则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认为政府应该解决外部性问题和协调问题,以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洋洋330页的《新结构经济学》一书的字里行间,林毅夫教授所论及的全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命题,阐述的是发展中国家从宏观层面发展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安排;分析的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关系,在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核心作用的同时,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和如何作为,讨论的是经济发展过程如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新结构经济学还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过程,必须与该国比较优势的变化相一致,后者反映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产业中的企业具备自生能力。新结构经济学的结论是,政府在产业多样化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应被限制在提供关于新产业的信息、协调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关联投资、为先驱企业补偿信息外部性,以及通过孵化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来培育新产业。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单个企业的交易费用,并为经济的产业发展过程提供便利,因此,政府还必须在改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方面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在此,作者再清楚不过地告诉读者,政府干预经济和调控经济不是漫无边界的和无所限制的,而是有限的又是有所作为的。政府的积极调控作用应该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林毅夫教授在《新结构经济学》一书中论述了经济发展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政府调控一国之经济、制定推动发展的经济政策(财政、金融、货币政策)的作用。作者十分强调关注一国资源的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并且认真探究禀赋性资源和比较优势,以便有针对性地施政治理一国经济。其所以如此,就是为防止照抄照搬新古典经济学和旧结构主义经济学的教条,或防止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政策。作者强调发展经济要把握一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的比较优势,体现出他对深切认知和切实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效发展的忠诚愿望。
    为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其经济发展的目标,林毅夫教授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给出极具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详细描述了政府的“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作用,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提供了一份详细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路线图。所谓“增长甄别”就是要识别出未来的增长点,遴选出本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因势利导”则是讲如何为这些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真实动力。“因势利导”四个字正道出了新结构经济学政府角色观点的题中应有之义,即政府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因市场规律之“势”来引导产业的升级和多样化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提供信息、协调和外部性补偿”。为便于实践中操作,“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一章又给出了“两轨六步法”的具体步骤,引导发展中国家政府一步步地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在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这“两轨”的指导下,第一步是选择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具体来说,就是找出与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似且人均收入高出本国一到两倍的国家的已成熟产业,并列出一个清单;第二步是对这一清单进行细分,对于国内私人企业已经自发进入但由于种种障碍而得不到有效发展的产业,为其扫清障碍;第三步是对于国内尚未出现的新产业,对其加以扶持;第四步是对于清单之外的本国成功发展的产业予以关注和支持;第五步是通过集中力量改善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以点带面,快速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第六步是补偿先驱企业的外部性。这一完整、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框架是《新结构经济学》一书中不输于理论部分的重要贡献。作者在随后一章已经用尼日利亚的案例验证和示范了这一政策框架的实用性,相信随着新结构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推广,还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这一行列。在《新结构经济学》一书中,林毅夫教授梳理了自亚当•斯密以来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演变的历史,作者的梳理表述有详有略,中心议题是分析研究一国或多国宏观经济演变的宏观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地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指导解析新问题和新课题,又不断地探索宏观经济学的新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框架。宏观经济学远没有终结,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使命远没有完成。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层出不穷,学者们对宏观经济现象的分析研究永无止境。
    (节选自《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使命远未完成——评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原文载于《经济学动态》,作者彭松建)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