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者动态
田国强:如何正确看待理解现代经济学
时间:2016-07-20       稿件来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学者简介:田国强,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动态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他提出了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即有限经济自由和不完全市场体系环境下的企业产权理论。

 
    正确、准确看待和理解、深刻领悟现代经济学,能帮助人们很好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经济情景、不同经济行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类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如何看待现代经济学的科学性?
    其中一个主要误区是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看起来像有许多相冲突或矛盾的理论。不时有人批评现代经济学存在着太多不同的经济理论,觉得经济学流派观点各异,不知道孰对孰错。其实是这些人没有弄清楚,正是由于客观现实错综复杂,各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想法和偏好各式各样,再加上追求的经济目标也可能不同,所以才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模型和经济制度安排。
    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应该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这让人比较好理解,但让许多人感到非常费解的是:为什么同样的经济环境要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于是,就有讽刺经济学的通常说法,100个经济学家会有101 个不同的观点和说法,从而否认现代经济学及其科学性。其实,是这些人自己没有意识到,就像地球只有一个,但由于不同用途或目的,我们需要交通地图、旅游地图、军事地图等不同的地图一样,尽管只有一个给定的经济环境,但目标不同,我们需要发展不同的经济理论,提供不同的经济制度安排。
    经济学家之所以面对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恰恰说明现代经济学的严谨和完善,因为前提变了,目标变了,环境变了,针对的人群变了,国情不同,解决的角度不同,或采用的评断标准不同,由此结论自然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尽管我们有不同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但决不是不同的“经济学”。经常听人说,由于中国的国情不一样,需要发展中国的经济学。那么,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楼房,即使由同一个人设计出来,也都不尽相同,难道需要不同的建筑学吗?当然不是,修建楼房所采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一样。对研究经济问题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经济问题,都采用基本相同的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但由于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其他国家有差异,所以只有中国问题、中国路径、中国特色,只有关于中国经济的经济学,但不存在着所谓的“中国的经济学”和“西方的经济学”的不同。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可以用来研究任何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下的各种经济问题,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几乎所有的经济现象和问题都可以通过下面要介绍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比较,从而中国现实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问题也可通过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研究。事实证明:由于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一般性和规范性,在过去几十年中,现代经济学的许多分析方法和理论已被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人文学科等学科。
    
    如何正确看待现代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或一个模型都是由一组关于经济环境、行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设以及由此导出的结论所组成的。由于现实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且个体偏好的多样性,因而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越一般化,理论指导意义就越大,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 
    尽管如此,社会科学特别是现代经济学理论,像数学里面的所有定理一样,都有其边界条件。在讨论问题和运用某些经济学原理时,要注意到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它的适应范围,任何一个经济理论的结论都不是绝对的,只是基于前提假设而相对成立。充分理解经济理论的边界条件非常重要,否则,就分不清楚理论和现实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就会出现两种极端看法:或不顾客观现实约束条件,将理论简单地泛用到现实中去,或笼统地一概否认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价值。
    第一种极端看法就是高估理论的作用,泛用一个理论。比如,不顾中国的客观现实约束条件,盲目地应用或直接套用现有现代经济学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照搬模型来研究中国问题,以为把数学模型加进去就是好文章、好理论。不充分考虑中国实际情况与经济制度环境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约束条件和边界条件,将一个经济理论或模型泛用到中国现实当中去,如此简单套用而得出的结论和建议,一旦被采纳,往往会出大问题。比如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所论断的竞争市场导致了资源有效配置这一结论是基于一系列先决条件的,泛用就会导致重大的政策失误和危害到现实经济。
    第二种极端看法是全盘否定现代经济学的作用,低估甚至是否认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包括行为假设、分析框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为现代经济学及其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是国外的东西,不合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问题需要用创新一套中国的分析框架和中国的经济学来解决。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门学科的所有假设或原理完全地合乎现实(如没有空气阻力的自由落体,没有摩擦的流体运动等物理概念)。我们不应根据此点来否定一门学科的科学性和有用性。
 
    如何看待经济学的实验科学性?
    许多人批评经济学不是一门实验科学,从而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性。这个观点是一种误区。首先,随着实验经济学近些年的迅速发展,经济学越来越成为一门实验科学学科,实验经济学通过实验的手段来检验人的行为,检验人的行为假设是否理性,从而实验经济学成为检验经济理论是否合乎客观现实的重要手段,理论家也从实验中获取了重要信息从而推动了理论向前发展(Al Roth 的网页上有众多经济学家关于如何认识经济学实验的讨论),而且经济学实验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社会(见John List 的有关讨论)。
    在现实生活的经济实践中有多种因素发挥作用的情形下,经济实验方法要求而且能够将与研究人员的问题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集中考查某一特定因素对具体的经济现象的作用。最后,与原型方法相比,经济实验的成本更低廉。不过,我们当然也必须承认,也有不少经济理论,如综合考虑的一般均衡理论,不能或很难拿社会作实验,弄不好会造成政策失误,导致巨大的经济社会风险。
    经济学家经常被批评经济预测不准确。可用两种原因来解释:一种原因是主观方面的,即有些经济学家本身的水平问题,没有经过系统和严格的现代经济学理论训练,在讨论和解决经济问题时,弄不清问题的主要成因,作不出内在逻辑分析和推断,从而开错治理经济问题的药方(如果这样的药方存在的话);另一种原因是客观方面的,即使受过很好的经济学训练,具有经济学的直觉和洞察力,但影响经济结果的一些经济因素发生了不可控的突变,使其预测变得不确切。那么,经济学一般不能做实验,靠什么来判断经济形势走向或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呢?靠的是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分析。
    如何弥补经济理论不能或很难拿社会作实验的问题呢?其答案是,靠的是内在逻辑分析,并由此得出内在逻辑结论和推断,然后通过历史的大视角和长视角的比较和数据实证的检验。这样,在作经济分析或给出政策建议时,首先要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分析,给出适用的边界条件和范畴。同时,也需要运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或实验经济学等工具手段进行实证分析或检验,再加以历史的大视野、大视角来进行纵横向比较的分析。所以,在作经济分析或给出政策建议时,既要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分析,也要有大视野的历史比较分析,及有数据统计的实证计量分析,三者缺一不可。这样的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在很多的程度上弥补了许多经济理论不能或很难拿社会作实验的问题。
    所谓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分析方法,就是首先对想要解决问题的有关情景(经济环境、形势和现状)作充分了解和刻画,弄清问题所在和成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正确运用恰当的经济理论,得出科学的内在逻辑结论,并据此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和正确的推断。只要现状符合经济理论模型所预设的因(经济环境、行为假设),就能根据经济理论得出具有内在逻辑结论的果,从而对所处的不同情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会不同),给出解决之道(给出某种制度安排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检验一个经济理论的结果不能拿社会做实验,也不能单靠数据说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不是预测真理的标准,需要靠的就是内在逻辑分析。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或修汽车)一样,最难的是找出病因(或故障),医生医术高低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准确地找到病因,一旦把病因找到,并且存在着治疗的药方,那么开药方就相对简单多了,除非他是一个十足的庸医。解决经济问题,药方就是经济学理论。只要将经济环境的特征诊断明白,情况调查清楚,人的行为定位准确,做起事来就会事半功倍。
    (节选自《田国强:如何正确看待理解现代经济学》,原文载于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作者田国强)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