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研究论坛
第五届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综述
时间:2019-09-26       稿件来源:第五届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综述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及创新包容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推动国际经济学学科发展,第五届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于2019年5月11—12日在湖南大学隆重召开。本论坛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联合主办,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承办。论坛收到投稿论文近180篇,经过论文评审委员会初评、匿名评审环节评选出36篇论文参加论坛交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宁波大学等30多所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经济学前沿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并就当下中国在全面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2019年5月10日晚举行了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发起人单位扩大会议。会议由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张永山教授主持,来自各发起人单位及其他相关院校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张永山社长简要介绍了论坛发展情况,《经济研究》编辑部谢谦介绍了论坛征文及论文遴选情况,承办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许和连教授汇报论坛筹备工作及会议组织情况。随后,拟申请加入理事单位的相关院校领导或老师进行单位介绍和申请陈述,会议讨论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等加入发起人单位的决定,并讨论确定下一届论坛的承办单位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5月11日上午,举行了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演讲。开幕式由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许和连教授主持,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赖明勇教授、湖南大学副校长谢赤教授和《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张永山教授分别致辞。随后的主旨演讲包括两个环节,分别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教授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钟昌标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佟家栋教授,《经济研究》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刘霞辉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教授,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亚斌教授依次作主旨演讲。
  佟家栋教授演讲题目为“国际经济学面临挑战:从自由贸易到对等贸易”。他认为当前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学正在走向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全球贸易进入所谓的对等贸易(reciprocal trade)时期,跨国公司倡导的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界限的模糊化。相反,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的民族意识更加强化,以致经济的逆区域化和逆全球化开始强烈地表现出来。刘霞辉教授演讲主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他认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由传统的产品生产经济转化为以城市经济为主的服务型经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普遍运用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智能化制造和服务、网络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服务行为。
  洪俊杰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创新能力、母国市场与国际分工枢纽地位”。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过去30年在国际分工中的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当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枢纽国。创新能力和母国市场是影响一国在国际贸易网络中枢纽地位的关键因素,其中创新能力对一国在高技术产品贸易网络中枢纽地位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母国市场对一国在中低级技术产品贸易网络中的影响更为显著。黄先海教授的演讲题目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距离与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他认为,中国要想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超越传统资源禀赋所带来的比较优势,以制度质量作为新型国际竞争优势的支撑体系,通过制定适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好推动形成以先进技术、知识等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竞争优势,进而提升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张亚斌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关于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思考”。他认为,中国当前应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局面;在实现路径上,应依赖于产业结构、分工模式和运输方式的改变,合理协调产业结构和特定运输网络的布局;可以通过缩小中西部地区的交易费用(物流成本),促进内地城市的开放。
  5月11日下午和5月12日上午安排了16个专题论坛,涵盖了“一带一路”倡议与WTO改革、全球价值链深化、扩大进口战略、企业创新与贸易发展、贸易摩擦与增长不确定性等研究专题,以下综合各专题论坛内容,主要从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全球价值链与产业结构升级、贸易摩擦与贸易政策、“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经济合作、资本流动和汇率,以及企业异质性与贸易绩效六个方面进行专题论坛综述。
  一、 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郑文平利用准自然实验等方法,针对进口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进口竞争对低资本密度、高新技术行业企业、高利润率企业、低杠杆率和高生产率企业的创新抑制效应更强。中山大学的黄新飞采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研究了贸易摩擦对企业创新的动态影响,指出贸易摩擦会通过市场规模效应与出口竞争效应的一正一负两个机制影响到企业创新;研究结果显示高科技出口企业可能会通过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及产出的方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产品在出口国的竞争力,从而抵消贸易摩擦对企业生产成本和产品竞争力的负面冲击。
  宁波大学的黄远浙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宽度和广度视角,分析不具备所有权优势企业如何通过不同投资路径影响创新,其通过考察东道国市场的制度方向、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等特征刻画资源和制度的作用,实证表明对外投资宽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对外投资深度的影响呈“U型”。复旦大学的毛杰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框架,构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IFDI)的政治经济周期模型,籍以从理论上揭示东道国大选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以2003—2015年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110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东道国大选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相较于非大选年,东道国在大选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显著增加,其中绿地投资增长明显,而跨国并购却有所下降。
  中山大学的方菲菲构建局部均衡模型探讨了企业创新对企业市场选择及开拓的影响,并引入创新及出口目的地异质性,使用不同的专利类型度量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实证表明工艺创新有深化原有市场、开拓新销售市场的作用,而产品创新则能够开拓新的产品市场。华中科技大学的刘东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世界银行TRAINS数据库,测算了企业基于“行业—地区—年份”的出口固定成本,基于企业出口固定成本异质性的视角,研究了企业出口对企业技术溢价的影响机制。
  二、全球价值链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中国科学院数学和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田开兰研究了参与全球价值链是否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结果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促进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升级和技能升级;发达国家的流程升级既受到前向关联的影响,也受到后向关联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依赖后向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倪红福系统剖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累计关税成本率及结构。研究发现,进口中间品关税的累计效应广泛存在;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对全球累计关税成本率的贡献最大,原因在于全球生产网络结构的复杂性,而非中国进口关税税率过高。
  湖南大学肖皓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里昂惕夫之谜”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考虑技术水平差异、需求偏好差异、相对分工地位等不同条件下的要素禀赋效应均较为显著,不存在里昂惕夫之谜。湖南大学牛猛将Reijnders & de Vries(2018)的就业变动分析框架进一步拓展到行业和劳动力技能类型层面,构建了国家层面的分行业和分劳动技能就业变动分析框架,并对中国分行业分劳动技能就业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改进Timmer et al(2017)基于劳动和资本投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做法,进一步对高中低技能劳动要素投入做出区分,体现劳动投入的异质性,从而更科学地衡量各国各行业技术水平的差异。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视角,湖南大学杨翔宇改进了以往研究中美贸易对就业影响模型存在的问题,并衡量了中美间接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其对美国间接出口中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区分,从行业层面对相关进出口的就业带动与挤出进行考量。湖南大学王振国基于2005—2015年OECDICIO数据库并采用ICIO模型,在识别国家和行业层面加工贸易异质性的基础上,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进行了动态测算,并利用链式SDA方法分解了中国以不同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变动背后的影响因素,发现无论是中国整体还是分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攀升,且以一般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相对更高。
  三、 贸易摩擦与贸易政策研究
  湖南大学范子杰利用纳入全球价值链特征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和全球投入产出表、关税率数据来量化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并基于一般均衡的反事实分析来探究中美加征关税带来的福利效应,结果显示中国福利受损程度大于美国,受损主要来源于两国双边贸易量的缩减;随着贸易摩擦程度的升级,对中国福利和真实工资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著,这就要求中美走向谈判合作化解贸易摩擦。山东财经大学肖祖沔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情况,讨论宏观经济波动的不同情形下应如何决定经济开放程度;基于两国开放经济DSGE模型,将关税冲击引致的汇率波动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厘清了关税冲击影响实际汇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制;认为在贸易摩擦期间,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刺激产出增长。
  吉林大学王晓娟根据双边贸易流中所包含的增加值生产过程是否跨境,区分了双边贸易流中纯国内生产的增加值和参与全球价值链跨境分工的增加值;在对贸易摩擦的全球价值链传导机制分析中剔除了纯国内产业关联部分的影响,而集中于分析国际产业关联效应,结果显示中美贸易摩擦不仅会对中国出口增加值产生影响,同时也会波及美国自身以及欧盟、日本等第三方国家和地区。
  厦门大学蔡博厚以印度对华反倾销为例探究发展中大国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多产品出口企业遭遇印度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时,为应对被调查产品出口额下降,倾向于增加其未遭遇调查产品的出口额,且主要集中于持续出口的核心产品。华东师范大学杨连星从中国情境出发,建立两国两期序贯博弈模型探讨反倾销对跨国企业并购的影响效应和渠道,并使用世界反倾销数据库和汤普森金融并购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反倾销并未促使中国企业以并购的方式绕开反倾销带来的负面影响,仅存在跨行业并购或东道国的转移效应。浙江工业大学吴杰从增加值出口视角考察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和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SPS)的影响;实证表明美国的TBT和SPS对其它国家对美的增加值出口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但相关影响存在明显的国别异质性。
  中央财经大学纪珽将Ramsey模型嵌入到多国Armington模型,分析了开放环境下的最优税制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和反事实检验得出,对出口产品征收的间接税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和居民福利,起到替代关税的作用,出口退税的选择应和间接税的选择直接挂钩。华中科技大学盛长文关注了服务溢价现象,即服务与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其相对数量呈正比,指出工业品与服务的替代弹性小于工业品与农产品的替代弹性,以及工业品的扩张可以解释服务溢价现象,并成为推动结构变迁的新动力、新机制。
  四、 “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经济合作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吴钢针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现实背景下各国人员流动更加便利化、常态化这一现实情况研究了口岸签证和过境免签政策对城市外贸出口流向的影响;结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文章认为口岸签证和过境免签会通过成本约束、信息约束以及社会网络的约束机制对城市外贸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口岸签证和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口岸城市同贸易国建立贸易关系,其中口岸签证的影响尤为显著;免签政策在空间上同时具有辐射带动和辐射抑制效应,城市的周边城市能够办理免签手续同样对其贸易会产生影响。
  湖南大学夏洁瑾对当前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量化方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改进,并基于改进后的量化方法首次创建了中国与6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政治关系数据库,率先提出并证实“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提升中国与各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进而推动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长。西南财经大学孙楚仁采用生存分析法首次从产品政治属性的角度,对大宗商品贸易的进口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并论证了中国外交伙伴关系战略对大宗商品稳定进口的保障作用,研究发现,在进口来源国-产品层面,中国41.45%的产品进口持续时间只有1年,将近一半的产品进口生存时间特别短。
  上海对外贸易大学铁瑛依据FTA的条款异质性,构建了完整立体的FTA深度测量体系,实证研究了区域贸易自由化深化的动因与路径,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探讨了中国深度参与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战略,研究发现“第三方效应”对于深度FTA缔结和FTA深化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湖南科技大学李仁宇利用准自然实验法对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做了研究,并从动态效应的角度考察了FTA影响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产品质量的机制,实证研究显示,FTA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进出口关税削减效应促进更多企业进入而引发行业内资源配置调整,从而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
  五、 汇率与资本流动研究
  武汉大学李保霞基于标准的汇率传递模型构建了可分解的竞争国汇率影响双边汇率传递的理论框架,通过使用2002—2011年中国进出口微观数据验证了竞争国汇率变动对双边汇率传递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直接衡量了竞争国汇率的价格竞争和中间品成本效应。湖南大学祝树金在Chen & Juvenal(2016)的贸易模型框架中引入了融资约束,分析了企业融资约束、产品质量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汇率传递效应的影响,理论和实证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和产品质量都是影响汇率传递的重要因素,融资约束的缓解和产品质量的提升都能提高出口价格的汇率弹性,从而降低汇率传递效应,且融资约束对汇率传递率的影响与产品质量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
  厦门大学袁凯彬利用收集的企业层面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数据,从外汇风险对冲成本视角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出口企业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可显著增加中国企业出口约13.5%,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可有效减少企业借入外债规避外汇风险的必要性,继而压缩企业经营成本,使其更加专注于开拓新的境外市场和新的产品以分散经营风险。
  湖南大学汤超考察了企业上市与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认为企业上市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兼并收购、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而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进一步的经验研究显示,我国企业上市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南开大学冯凯利用世界银行和AidData统计资料实证分析了中国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探究了援助影响受援国经济增长的路径,结果表明,中国对非援助能够通过增加商品进出口和吸引外资进入,显著地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援助对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影响更大。
  六、企业异质性与贸易绩效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符大海将企业异质性和可变需求引入CES效用函数,构建了扩展的进口种类福利估算模型,研究表明,以进口来源国定义产品种类严重低估了中国进口种类福利;当以异质性企业-进口来源国定义产品种类时,忽略种类需求变化同样会使得进口种类福利被低估。南京大学李洲分析了进口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认为短期内贸易自由化通过进口投入替代效应降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而中长期贸易自由化通过研发创新、改善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华中师范大学魏伟对中国企业出口动态的分析建立在对不同维度贸易关系的划分基础上,从企业出口动态、产品出口动态、目的地市场出口动态、企业-产品出口动态等维度进行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出口企业一般采取集中产品和集中目的地市场的策略,在外部冲击下倾向于放弃边缘产品和相对不重要的目的地市场。
  中央财经大学胡翠通过探讨风险对贸易商品质量的影响为中国之所以成为“品质洼地”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作者以国家间银行辛迪加贷款笔数作为贸易风险代理变量,并借鉴Feenstra & Romalis(2014)的方法构建实证模型,研究发现目的地市场风险会影响该市场上销售产品的质量,并证明了出口国在进口国市场上面临的风险降低会提高其在该市场中销售商品的质量。
  云南大学江小敏将贸易中介引入Melitz(2003)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理论探讨企业生产率与出口模式的关系,详细阐述了国家特征与贸易中介的联系,并深入分析了中国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对贸易中介出口边际的影响,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交易数据对上述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湖南大学金友森考察了房价上涨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将企业满足房价异质性的假设条件引入产品质量内生选择模型,从成本效应、投机效应、融资约束缓解效应三方面分析了房价上涨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机制,发现房价上涨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七、 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变得空前复杂,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备受冲击,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性,中国贸易开放也面临新挑战。此次论坛作为国际经济学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之一,不仅推动广大学者应用前沿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和解决国际经济领域的现实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学前沿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探讨;而且有力支撑了国际经济学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致力共建创新包容的世界经济提供理论和政策创新。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