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研究论坛
"第二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综述
时间:2017-03-01       稿件来源:辽宁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

    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去数年之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调整,乌克兰危机及俄美政治僵局、欧洲难民危机及民粹主义的兴起、美国大选及未来政策的调整、新兴经济体崛起及其对现有秩序变革的诉求等一系列事件正在重塑全球地缘空间,各国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与国家利益均面临着重新的界定。同时,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面对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打造全球命运共同体。在这变革的时代,传统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逐渐减弱,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要求更多的理论突破创新以指导各国实践。对于我国而言,同样迫切需要构建在新形势下反映中国战略需求的中国地缘政治经济学。在这一背景下,2016年12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与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在沈阳召开,论坛紧紧围绕地缘政治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为推动中国地缘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智慧。
    论坛开幕式由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洪钟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和辽宁大学副校长徐平教授致开幕辞,大会主题发言环节由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张永山和辽宁大学崔日明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盛斌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曲振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东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张杰教授、吉林大学刘雪莲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刘文革教授、辽宁大学曲文轶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当天下午,围绕不同主题进行了五个分会场的报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闭幕式由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洪钟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学新兴经济体研究中心主任刘文革教授做论坛总结,并向各位参会代表发出了第三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的邀请。
    一、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地缘政治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明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盛斌教授指出,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政治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开始打破传统的“两分法”而走向融合与互动:一方面,讨论政治利益与决策如何影响经济,研究隐匿于经济政策之后的政治活动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市场和经济力量如何影响政治,即研究经济关系对政治权力的归属与运用的影响;研究过程中,“好”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应该满足可解释性、可预测性、科学性三个标准;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全球治理的政治经济学、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将成为地缘政治经济学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浙江工商大学刘文革教授认为,地缘政治经济学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国家为行为主体,以地缘因素为基础,通过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的互动来谋求国家经济利益,在地缘要素影响下成为国家竞争的新形式,促使人们从经济关系来重新认识、处理和定位国际关系的新理论。在当前全球化日益陷入困境、新帝国主义兴起及中国周边形势不稳因素日渐增多的形势下,中国特色地缘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应当以世界政治格局变动下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为背景,以地缘政治与经济的冲突与合作为主题,积极借鉴西方经济学流派研究方法和思想成果,集中关注中国周边地缘政治风险。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葛汉文副教授重点分析了地缘政治的当代复兴及其中国意义。冷战后地缘政治研究出现国际性复兴,地缘政治研究出现经典思路与后现代主张并立的局面,前者对特定国家对外战略实施及当下国际政治演进影响颇大,后者则在本体论、方法论、研究领域等学理思辨方面进展较多。中国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建构应以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利益为目标,将营造周边和平发展环境作为要务,更新拓展研究领域。齐齐哈尔大学讲师宋岱提出对于东方社会科学而言,地缘政治经济学是一个极其适应其存续和发展的土壤。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刘玮重点关注了在何种条件下平行国际制度倡议更容易生存下来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的问题,并提出如下假说:倡议国若在网络外部性更低的政策领域创建平行组织,新组织就越容易生存;新创国际制度的制度形式越松散、灵活,越容易降低进入成本,制度就越容易生存;新创国际制度与既有国际制度(或守成大国)采取“绑定”的制度化水平越高,越容易生存下来。
    清华大学王浩副教授认为,在现今的全球网络体系中,对于中俄两国而言,既要讲求增量参与全球治理,更要精巧、智慧地融入并驾驭全球治理。厦门大学杨权教授采用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利用DID方法实证检验了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对两岸贸易的影响,并指出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均能有效促进两岸贸易的发展,政治互信是两岸贸易长足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政治关系受阻的情况下,即便经济关系有所推进,两岸贸易的结构性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二、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发了众多国家的关注,建设过程中所秉承的包容、均衡、普惠的理念将极大改变途经区域的传统政治经济格局,同时也将受到现有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强有力的制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杰教授重点关注了美国大选以后中美的经济战略关系,他认为特朗普的上台将使中国面临更多的压力,中美之间经济竞争的强化可能成为特朗普主导下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问题,未来双方将进入到全面的竞争对抗期和战略碰撞期,在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出现苗头的双重压力下,中国要做全球一体化的捍卫者和推动者。
    中央财经大学李兵副教授使用1984—2014年全球双边贸易数据和全球恐怖袭击数据考察了恐怖袭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和出口的影响,他指出恐怖袭击显著降低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和进口,但从事外经贸实务人员勇于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和“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构成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的比较优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亮雄副教授考察了双边国家领导人访问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并购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双边国家领导人访问显著提高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数,东道国经济状况显著影响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数。
    西南财经大学孙楚仁教授从经济学角度对伙伴关系贸易效应进行量化分析,他认为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升级对中国对外出口存在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大国、接壤国家、发展中国家尤为显著,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战略思想。山西财经大学陈永胜副教授认为,地缘关系是地缘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他呼吁从地缘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明关系方面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明确“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外延。中国人民大学刘铭艳博士提出地缘政治经济学应在区域发展战略创新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黄旭峰则认为,日本在中国周边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将日本也纳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商业大学任永菊教授利用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分析了“一带一路”下大国与小国的战略实施,认为大国和小国在决定是否参与“一带一路”时并不是只考虑自身收益的一种单向思维,而是着眼于彼此双方的利益博弈,博弈均衡要受到双方彼此之间信念、收益等方面的影响。
    三、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始终受到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东艳研究员指出,区域一体化已经开始从浅度一体化到深度一体化,从追求传统收益到非传统收益,从边界规则到边界内规则;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地缘政治竞争平台,针对人们关注的TPP问题,她提出应从战略平台、规则竞争平台、全球化收益再分配平台“三位一体”去理解,并以大国心态正视TPP挑战,尤其要注意加强自身改革,注重竞争优势的培育。中国社会科学院林跃勤研究员认为,如何准确界定地缘关系格局远近亲疏,善于趋利避害,对不同地缘关系因素采取针对性对策,争取获得最优地缘合作氛围,促进合作目标的实现,值得政策制定者分析考量。他在分析地缘环境与国际区域合作关系基础上考察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所涉及的主要地缘环境因素、欧亚经济联盟及与之积极合理互动协调,以促进构想的成功实施。
    辽宁大学讲师张志明认为,与欧元区相比,亚太地区对区域外增加值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尽管中国在亚太价值链联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枢纽作用,但其总体上在亚太价值链中的地位还相对较低,只能扮演依附角色。中南民族大学段世德副教授提出美国利用太平洋区域市场远离欧洲和英镑势力影响的有利时机,通过构建国际化的区域性市场网络,为美元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借鉴美元的经验。中国科学院王宇博士在全球一般均衡治理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民币贬值虽然有利于中国出口的增长和GDP的发展,但使得进口额上升幅度大于出口额增长幅度,不利于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在国民经济中优势的提升。辽宁大学郭广珍副教授认为,基础建设的作用比通常想象的要大,它不仅可以通过政府投资直接产生乘数效应,还可以推动私人对货车等的生产性投资和消费性投资。
    浙江财经大学项后军教授重点讨论了自贸区设立对货物贸易进出口的差异化和对上海资本流动的影响,他提出自贸区设立对货物贸易进口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货物贸易出口则是不显著   的,自贸区设立对上海地区资本流动有显著正向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明辉教授分析了特朗普的国防政策及其经济原因。东北财经大学孙玉红副教授基于国内政治和国际贸易谈判互动机制探讨了TPP陷入困境的内在逻辑和影响。吉林财经大学刘丽娟教授认为在新的地缘政治形势下,中俄两国应当积极解决双边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稳定双方地缘政治策略的导向。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罗思思通过构建地缘政治风险指数考察了地缘政治风险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发现二者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洛阳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李飞提出TPP客观上迎合了越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加入TPP后越南将收益与挑战并存。
    四、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
    在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中,中国也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哈尔滨商业大学曲振涛教授对中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现状、问题与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中俄政治热、经济温的观点,从观念与文化差别、法律与政策不稳定、国际政治影响等角度对当前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问题进行解读,并认为基础设施项目以及跨境自贸区等可能成为未来的突破口。辽宁大学曲文轶教授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与发达省份相比东北地区的居民在价格管制与国有制认知上存在稳定的差异,她提出东北地区居民这种亲政府态度的形成与社会失序密不可分,尤其是社会信任缺乏促使居民寻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支持,以矫正私有企业施加给社会的负外部性。
    吉林大学刘雪莲教授从国家自主性角度寻找朝鲜半岛南北两个国家对外政策选择的逻辑,并针对症结提出打造经济朝鲜和韩国身份的转变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武汉大学刁莉副教授关注了中俄蒙自贸区建立后对三国产生的贸易效应、税收效应及福利变化,她认为通过阶段性关税减让获得的贸易增长将是有限的,中俄蒙之间的贸易潜力只有在自由贸易区完全建成后才能得以充分挖掘。广东工业大学蔡春林教授指出,中国跨国公司对金砖国家直接投资增长较快,但问题同样存在,未来应提升对当地产业融合及就业贡献度等。江苏大学孙华平副教授认为,“蓝色粮仓”建设有助于缓解我国沿海地区的“三渔”问题,全面构建陆海一体化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并提出完善海洋水产品产业链等政策建议。辽宁大学博士后徐昱东基于 2008—2013年面板数据分析了俄罗斯地区投资吸引力国内外差异的影响因素。
    黑龙江省委党校梁謇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浙江工商大学谢杰副教授指出,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沿水平受到东道国经济规模、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正向影响,东道国政府稳定性和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会显著降低投资的非效率。辽宁大学付争副教授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分析了货币国际化过程中货币国际交易职能和储备职能的关联机制以及外部性的产生条件,她提出欧元、日元和英镑皆因在国际货币职能关联机制上有所欠缺而无法威胁到美元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经由贸易渠道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国际储备职能的提升大有裨益。
    四川大学助理研究员闫雪凌基于2004—20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领导人互访对中国OFDI的区位分布具有显著的当期促进效应,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影响力的上升和外交政策的调整,领导人访问的当期促进效应逐渐增强。江西财经大学刘建副教授选取了2000—2014年间中国与31个石油进口来源国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与产油国双边政治关系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石油进口规模,并降低进口价格,提升石油进口贸易安全水平。东北财经大学刘政博士关注了中国的崛起对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刘莹博士指出我国倾向于投资在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地区)。天津师范大学岳鹏博士重点关注印度能源战略通道建设,认为这将导致中国在相关地区的战略影响力受到削弱,中国应积极参与印度能源战略通道建设,维护地区稳定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作者:崔日明、杨攻研(通讯作者),辽宁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10136,电子信箱:ygy85@163.com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