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研究论坛
“首届军民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论坛”综述
时间:2016-07-19       稿件来源: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军民融合发展,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安全与发展兼顾,富国与强军统一”的道路选择。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也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主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破解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的首届“军民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论坛”于2015年11月21—22日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来自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军事经济学院、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系统工程研究所、解放军报社、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兵器工业集团、中船重工等军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事业单位和媒体的90余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展开了深度研讨和交流。
    在军民融合与国家安全方面,欧阳峣做了“大国战略与经济转型”的演讲,从发展史视角探讨了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大周期波动的原因,从中国与世界宏观视野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经济战略调整。许三飞从军民融合的战略视角分析了确保国家安全发展的基本路径,即以战略资源为基础,以战略产业为支撑,以战略能力为后盾,三者有机衔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认为我国须通过国家的政策和行为表达国家战略资源利益需要,警惕在对外开放中迷失战略资源掌控方向;重点扶持促进战略产业发展,独立自主发展涉及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优先采用对富国强军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大力提高国家战略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保持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和国家的战略行动能力。游光荣等学者从微观视角比较分析了中国军民融合与国防工业发展基础问题,他们构建了规模、效益、创新和融合四个指数,利用1999年和2013年军工集团层面的数据,发现中国十大军工集团的总资产规模、净资产和营业收入有了明显转变,但相对于美国前五大军工巨头,中国军工集团在盈利能力、研发投入、军民融合质量、开放程度、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借助市场、推动军民融合深化是推动中国军工企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军民融合与经济增长方面,黄朝峰等学者将军民融合视为国防经济和国民经济两大体系之间分工、交换不断深化的过程,他们借助杨格斯密定理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军民融合会扩大整个经济体的分工网络规模并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他们构建了一个分工演进模型,揭示军民融合产生报酬递增的来源及条件:当交易效率很低时,分工模式的军民融合是不经济的,自给自足模式最优;当交易效率突破下界临界值,军民融合局部分工是最优的组织模式;当交易效率进一步提升突破上临界值,军民融合完全分工模式最优;随着交易效率提升,军民融合分工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外推,由此产生报酬递增;军民融合分工深化意味着中间产品种类数不断增加、迂回生产加深、军民边界逐步缩小。据此,他们认为军民融合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在于经济组织模式选择以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王伟海提出了一个观察军民融合的概念性框架,分析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效应,并就以改革创新打破军民二元结构壁垒、释放融合发展红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提出政策建议。侯娜等构建了一个包含FDI、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0个国家的FDI、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的FDI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防支出却阻碍经济增长。张纪元等探讨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技术溢出效应及区域乘数效应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践方面,吴明曦总结分析了“军工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十个重大问题”及改革措施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按照产业技术特征,指出未来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的10个重点领域、32个方向和60多个技术重点。吴少华等考察了湖北省100多家央企和地方军工以及民口配套企业,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湖北省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认为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要进一步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完善需求对接机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加强监督约束。谭清美等借助南京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深度剖析了地方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以及保障措施。钟强辉等系统梳理军品专项费用的产生背景,并以造船行业为例,从军品价格构成与企业成本核算趋同的角度,分析了军品专项费用和造船行业专项费用设置差异对推动军民融合深化的影响,提出以其他直接费用取代军品专项费用的可行性。肖振华等总结了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方面实施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制度设计滞后发展需求、维修保障成本居高不下、未形成完备的市场手段、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备、设备设施通用性差、人才队伍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他们结合实际提出促进军民融合式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建设方面,陈建华等构建了一个知识、技术军民双向转移的博弈模型,并以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为例,分析了军民融合“融什么”和“怎么融”的问题,认为“两种融合”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标准化有着导向性作用,可以增强经济活力和国防实力,有效应对外部经济冲击和内部结构失衡危机。艾克武等认为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领域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他们认为在深化国防科技工业市场化改革、推行竞争性采购、强化合同制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规划、法规、投资、调控、监管、服务等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蒋玉娇等比较分析了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国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制度设计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协调机制和平台建设等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的装备采购与规制方面,闫宏等将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应用于军品市场分析,认为领先企业在引领延续性创新方面拥有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但在应对事关“生死存亡”的破坏性创新方面“注定”处于劣势。每一次破坏性创新,为新兴企业颠覆传统行业、抢占领先地位、重新塑造行业竞争格局提供机遇。他们的研究为打破军工行业垄断、重塑军品市场竞争格局拓宽了思路,建议军方和政府应高度关注面向破坏性创新的新兴技术领域,并努力维护军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林颖等研究了军民融合深化与装备采购规制调整的关系,认为随着军民融合深化,装备采购由公有制下的内部战略博弈行为逐步转变为市场交易行为,规制的重点也从控制和命令转向激励和自由选择,这种转换使得装备采购市场面临市场失灵的风险,主要表现是自然垄断和信息的不对称。由此,规制框架需要相应的调整,应综合运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行业规范、契约激励等规制手段,并注重各手段间的协调配合,以实现装备采购市场的行为规范和竞争有序。石秀等基于机制市场化趋向预期,利用双向拍卖研究了资产证券化交易价格中真实出售环节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为军工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
    在金融市场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系方面,温军等基于2006—2013年A股市场高频数据,从专利授权数量和研发效率两个角度研究了股票流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资本市场的股票流动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受到企业性质的调节;国有企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随着股票流动性的增加而提高;而民营企业中,股票流动性的增加反而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陈言等构建了异质性多部门模型,测算出中国2004—2012年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资源错配系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损失程度。研究发现,金融业、水利与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一直是资本错配程度最高的行业;教育、居民服务业的劳动要素错配最为严重;资本的相对扭曲会增加TFP的损失度,而劳动的相对扭曲则降低了TFP的损失度。资本错配程度的加重会降低行业的人均产值,而劳动扭曲则没有显著影响。降低资本市场扭曲和资源错配将可以显著改善资源在行业间的配置效率,提高生产率和人均产出。熊海芳等通过建立考虑金融状况的“区间-二次”货币政策目标框架,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区间调控效果。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规则对通胀有目标区间反应,对经济增长有线性反应,对金融状况有目标区间反应,证实了货币政策反应的目标区间特征。同时,货币政策对通胀和金融状况有非对称的反应。但是,样本区间内货币政策对金融状况的反应并不显著,对通胀有一定的目标区间反应,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反应,说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足够重视,对金融风险的关注有待加强。
    在军民融合的技术溢出方面,何昉等基于技术演化理论和统计方法,研究美国国防R&D对民用航空技术发展的外溢效应及其动态演变机制。研究表明1954年到2010年间,美国国防R&D对民用航空技术产生了显著为正的外溢效应,但分段检验则显示这种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1981年之前,80年代至今,美国国防R&D对民用航空技术的外溢效应不再显著。王海涛等利用DEATobit二阶段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军工上市企业2005—2014年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军工上市企业综合效率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且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引起;企业间的生产效率差异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差异在不同类别企业间更为明显;中国军工上市企业存在显著的规模不经济特征,主要是因为中国军工上市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过大和技术无效率的问题;军工上市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资源投入之间存在显著的三次非线性关系;股权分散比股权集中更能提升中国军工上市企业的生产效率。
    在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方面,刘杰等描述了在国家军民融合政策引导下,“民参军”呈现出的高涨态势。在近2000多家获得资格的装备承制单位中,民营企业占60%,涌现出了一批优质、拥有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正在重塑现有军品市场结构。他们借助SWOT方法分析了新形势下民参军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引导民企参与装备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建议。张旭光等探究了军民融合过程中企业转型的动力,认为企业对军民两用领域可利用的技术进行整合创新,在军用领域打造满足未来军事战略需求的威慑产品,在民用产业发展方面,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将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力量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推动整个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微观基础。
    本次论坛研讨深入,成果丰硕,是军民融合研究领域的一次理论盛宴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践大餐,必将对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有效破解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产生积极影响。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