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货币理论与政策中的自然利率及其估算》,李宏瑾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在价格型货币调控模式下,中央银行将以短端(主要是隔夜)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使市场利率接近目标水平,从而实现物价、产出等货币政策*终目标。自然利率,正是利率决策需要盯住的实际利率“锚”,能够为设定基准政策目标利率、评价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合理可靠的参考依据。深刻认识自然利率的理论内涵并对其进行准确可靠的估计,对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价格型货币调控方式转型,做好新常态下的利率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指导意义。
在货币经济学理论上,我实是外行;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和以及改革中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问题方面,自己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票友。只是数年前在研究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理论论战时,我曾研读过魏克塞尔(Knut Wicksell)的《利息与价格》,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货币三论”(《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就业和货币的一般理论》),以及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的《货币与信用理论》和哈耶克(F. A. von Hayek)的《价格与生产》等其他文著,注意到围绕“自然利率”和“实际利率”与商业周期之间关系问题而发生的理论论战,并相继写了一些学术论文和专栏文章。
尽管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在默默研读货币理论、货币思想史和货币史方面的著作,但是对“自然利率”这个魏克塞尔所创生的概念(之前约翰•洛克等古典经济学家曾使用过这个概念,但还不是在现代“货币与商业周期”以及宏观经济运行意义上使用的)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界对“自然利率”的“复兴研究”乃至对一些国家的“自然利率”的各种估算,并没有进一步跟踪关注。
阅读《货币理论与政策中的自然利率及其估算》后,我才发现这是一部我期盼已久的著作,一部且极具理论功底和现实意义的经济学著作;既是一本货币理论思想史,也是世界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沿革史,更是指向把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一种理论尝试。这部著作不但具有经济学的理论意义,而且直接指向与现代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从这部著作中,我也看到新一代中国经济学人的理论进步,乃至未来中国理论经济学发展的希望。
学过经济学人都知道,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最艰深难懂的一部分,而货币及其货币制度,也是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运行乃至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轴心或言中心问题。有市场经济,有文明社会,必须且必定有货币。没有货币做市场中产品、劳务和财产交易的媒介,就还构不成市场,还构不成市场经济。到了现代社会,几乎人人天天都与货币打交道,甚至可以认为人们须臾离不开货币了,但是,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当采取什么形式,一国采取什么样的货币和银行制度,乃至货币在经济运行、经济增长和人们福利增减中的作用是什么,却似乎是永远争论不清且永无定论的问题。且不说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就有对货币的“货币金属论”与“货币名目论”的不同理解,到近代又有“银行学派”与“通货学派”之争,自魏克塞尔提出“自然利率”的概念后,在其理论基础上又产生了货币理论问题中的凯恩斯学派、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等等。不但不同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流派对货币理解不同,乃至对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要采取什么样的货币制度,政府要不要有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当采取什么的货币政策等等问题,所见各异,且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以至于可以认为,在经济学诸领域中,可能没有比对货币问题争论更大、更多、且更持久的问题了。
正因为在经济学理论乃至各国经济实际运行中的货币问题极其复杂,一些当代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经济学家如魏克塞尔、凯恩斯、费雪(Irving Fisher)、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米塞斯、哈耶克、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希克斯(John R. Hicks)、托宾(James Tobin)、帕廷金(Don Patinkin)、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泰勒(John Taylor)等等都出版过货币经济学的专著和文集。到20世纪后半期,各种各样货币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货币金融学的教科书也在各种语言中不断出现,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货币理论思想史和货币金融学说史等专门著作。在中文中,目前就翻译出版了英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哈里斯的《货币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初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修订版),国内学者刘絜敖先生也曾撰写过《国外货币金融学说》(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出版)、樊苗江、柳欣也有《货币理论的发展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等等。任何一个学过经济学乃至教过经济学的教师真正进入了货币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就会发现,货币理论是如此艰深复杂,如此深奥难懂,各学派的理论观点又是如此扑所迷离。正因为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如此艰深复杂,货币又是经济学理论和世界各国现实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要理解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些伟大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理论,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在这部著作的前几章,李宏瑾博士用了简短的篇幅,把经济思想史上诸多学派的理论及其发展脉络做了逻辑清晰和精准的文献梳理和理论回顾,这足以表明作者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缜密的经济学理论思维。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又介绍了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在国际经济学界出现的对一些国家自然利率的估算,及其各种估算自然利率的方法。这说明李宏瑾博士对国际上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的前沿进展亦有深入的研究和确当的把握。
在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理论经济学的长足进步,亦随着世界各国央行制度的不断完善,各国政府和央行也几乎无不通过有意识的货币政策来“调控”各国的经济运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经济学界又出现对魏克塞尔所提出“自然利率”概念研究的“复兴”,乃至一些经济学家对少数国家的自然利率进行了事后的估算。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世界主要国家的央行并不是按照“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背离和波动来调节一般价格水平,即按照“魏克塞尔规则”来制定具体的货币政策(按照本书的研究,1930年代瑞典央行曾尝试用魏克塞尔规则来确定物价水平稳定的目标)。
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自然利率”与“潜在产出”一样是一个不可观测的量,而目前只能用一定的方法进行“事后”的估算,且按不同方法对各国不同时期的自然利率的估算的差异也很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半市场经济体中,按照不同方法和不同的“选取指标”来对改革开放以来一定时期自然利率的估算差异竟是如此之大。既然在各国的自然利率水平的估算方面有如此巨大的差异,那在央行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层面,在目前乃至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看来还不可能根据“实际利率”围绕“自然利率”的上下波动来制定现实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实行已与黄金完全“脱锚”的纯粹法定信用货币的制度安排中,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一般并不仅仅是维持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更不用说遵守物价水平稳定的“魏克塞尔规则”了),而是遵从“稳物价”和“稳就业”(稳经济增长)的双重政策目标——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央行自20世纪80年代后已经放弃实行了多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而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这意味着各国央行实际上都在努力遵守着“泰勒规则”(Taylor’s rule)而制定“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上,尽管整个经济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以营利为目的的私有企业已经占国民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来政府的发展目标,且国有企业的资产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仍占国民经济中的大头,各类企业、家庭和个人乃至地方政府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还与此特殊的制度安排有关。加之,目前中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无论是在目标方面还是在手段方面均实际上还缺乏独立性,因此,要按照理想的“实际利率”围绕“自然利率”的上下波动来制定货币政策,对中国来说目前还只是一个遥远的可能性,现在也还只能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脑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快速地发生货币的“去纸币化”,随即世界各国迅速地进入了互联网电子数字记账货币时代,——如在大多数国家中流通中的现金即M0占广义货币的10%还不到,大多数国家都在5%以下。在这个以互联网电子数字记账货币为主的货币制度的新时代,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整个经济与银行体系的运作实际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币的创造机制也显然与金属货币时代乃至金本位制的纸币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在目前世界各国的货币基本上都变成了与贵金属完全脱钩的无锚计算机和手机互联网的数字记账货币时代,各国央行如何制定货币政策,如何增发基础货币,如何调控利率,乃至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内生货币”的,实际上都变成了一些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各国货币制度逐渐趋同的新时代里,《货币理论与政策中的自然利率及其估算》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节选自《从“自然利率”到“实际利率”》,原文载于FT中文网,作者李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