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11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办,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协办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智库报告发布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云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常务副理事长胡乐明教授主持会议。
与会的专家学者首先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智库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旭教授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放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进行认识。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展开。
南京大学安同良教授认为,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一统领全局的宏观大略非常英明。中国的技术追赶过程不是简单复制其他技术追赶国的技术学习路径,呈现出独特的创新战略与模式:(1)自主创新模式,(2)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3)科学技术的举国体制。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技术进步路径的根本在于自主创新,自身拥有更多过硬的核心技术,在很多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突破中国创新障碍的第一要素是创新抱负,就是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树立技术领先的雄心壮志,不能满足于技术获取的拿来主义以及复制性模仿,满足于产品的短期竞争力。为此,在自主创新战略制定过程中,要激发企业家精神,以技术能力高度化与“技术立国”的远大抱负为导向,提高决策质量及快速反应能力。
南京大学葛扬教授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勾画了蓝图。“十四五”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同时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增强源头创新与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夯实国民经济基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大学蒋永穆教授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对“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说明,其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判断需要重点关注。一是把握新阶段,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二是抓住新机遇, “十四五”规划《建议》在分析我国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时,提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其中,在战略机遇期的前加上了“重要”二字,凸显了发展机遇与挑战的辩证关系;三是实施新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应着力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加快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点明了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既是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北京大学方敏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这次全会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具有不同于一般五年规划的重大意义。首先,“十四五”规划是在“两个一百年”相交汇、“两个大局”相互激荡的历史背景下做出的顶层设计。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其次,“十四五规划”不仅着眼于未来五年,而且和2035年远景目标紧密挂钩,要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因此不能囿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必须超越传统的技术现代化、产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等狭义的现代化理念,把实现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遵循和标准。最后,“十四五”时期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打好基础。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以创新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通过改革释放各方面的新动能、新活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丁晓钦认为,《政治经济学前沿报告(2020)》对2019年政治经济学界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评价,是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重要学术指南,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把坚持创新放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上。中央企业作为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也是创新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因此,《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报告(2020)》的出版恰逢其时。
中国经济出版社毛增余社长结合自身工作从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是在国资和国企领域,五中全会有最新的表达。会议首次提出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而且在中央全会上也首次完整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这说明,在我们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我们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要比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早。根据规划《建议》,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对我们文化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国有文化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开大学王生升教授认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选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强调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保持国内社会再生产的循环畅通,以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生产和消费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地错综复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能够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支撑并带动国际循环。
中国政法大学邰丽华教授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彰显了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继续扩大开放的决心,将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要加快制度型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奠定制度基础。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支撑作用,为我国开放发展拓展新空间。积极为全球经济治理制定“中国方案”,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云南大学张林教授认为,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充分体现了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这个根本的遵循,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坚决贯彻,表明党的顶层设计在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检验后,完全可以成为未来比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指针,有利于提高未来发展预期和政策的确定性,是对我们党“四个自信”的最好表达。
吉林大学李政教授认为,五中全会不仅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更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并进行战略部署。为全国各族人民、各个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描绘了宏伟蓝图、统一了思想、指明了今后十五年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这是非常系统的全新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和新境界。会议把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反映了我国进入高质量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任务和更高标准与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侯为民研究员认为,全会对我国关于“十四五”乃至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了新的规划和设计。这次会议的特点是,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要求。在对形势的判断上,这次会议不仅强调了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还联系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了我国具有“机遇优势”的科学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政策要求和相关措施,第一次明确了全面促进国内消费的政策要点。全会的另外一个特色,是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地位,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并再次在党中央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表述,是站在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时间节点上,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推动反贫困事业做出的新的部署,是对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逐步构建化解相对贫困的机制”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为我国后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
曲阜师范大学刘刚教授认为,五中全会强调了创新的核心地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在政治经济学中,涉及创新和现代化的首要原理还是生产力原理。当下我们将创新界定为发展动力,政治经济学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同时,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也是赶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在理论上,创新理论代表学者熊彼特也是从生产变革的角界定创新的,他论述创新途径时使用的生产的五类“新组合”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要素论也有很大的趋同性。
华北电力大学宁阳副教授结合脱贫攻坚已取得的成绩,认为“十四五”规划《建议》着重强调了优化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返贫的重要战略指引。既要关注物质扶贫,也要高度重视精神扶贫,一要扶志立志:通过改变贫困人口传统“等、靠、要”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其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和信心;二要科技增智:通过培训等提高其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三要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防止贫困人口重新返贫问题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虎涛教授认为,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扩大内需是战略目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动力来源,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相反要通过主动扩大进口,一方面可以促使国内企业对标世界先进技术、标准和服务质量,对企业形成创新的倒逼压力,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充分挖掘和释放中国的内需潜力,也可以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稳定和繁荣世界经济。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智库研究报告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秘书长张旭教授和吉林大学李政教授分别对《政治经济学前沿报告(2020)》和《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报告(2020)》进行了介绍。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政治经济学前沿报告(2020)》,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进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进展”、“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进展”、“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新中国70年研究进展”六大主题,对2019年国内外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归纳、梳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联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报告(2020)》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央企业在“十三五”时期的自主创新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乐明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全面总结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擘画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