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潜在空间影响的显著性与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拓展分析的视角”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于2016年6月立项,批准文号为41661027,研究期限4年,课题主持人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斐教授。设立3年来,该项目按照预定计划推进研究工作。《长期人力资本积累的历史根源:制度差异、儒家文化传播与国家能力塑造》是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决定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诸多因素中,国家能力与历史制度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容忽视,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长期影响都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另一支文献则从人力资本回报率、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等方面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有关国家能力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期影响却鲜有关注。而事实上,由于人力资本培养对于现代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国家能力的系统性差异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期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对两者的因果关系识别中可能面临着两类困难:其一,长期影响所要求的数据时间跨度较长,而历史数据的严重缺失则为这种研究造成阻碍;其二,研究中所可能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识别。在实证分析中很难将国家能力差异进行系统性剥离,因为一国之内的国家制度与能力基本一致,而跨国研究又不能保证其他控制条件的相似性,进而对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的估计会造成潜在偏误。而中国西南边陲历史上曾存在的土司制度作为一个天然的自然实验,则为这种因果识别提供了可能。由于中原王朝势力在西南边陲难以企及,则默许地方首领对当地实施有别于郡县制外的土司制度,因此四川历史中曾长期存在土司制与郡县制并存的现象,而正是这种历史性的制度差异为我们利用四川省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国家能力对于当地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期影响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本文利用中国四川181个县(区)层面的现代与历史数据,通过县级行政区划的古今匹配,考察了土司制对于当地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土司制度能够显著阻碍长期以来的人力资本培育,而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割据自治时间的增加也在逐步加强。二者之间的因果推断在经历遗漏变量考察、工具变量法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同时,我们也借此分析了抑制作用背后阻碍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与相关假说。结果发现,相比于土司制地区而言,郡县制下的儒家文化传承与历史教育优势作为直接影响机制,能够显著促进人力资本的长期培育,而政府能力的塑造同样会对当地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集权制下政治精英的下放与统一的地方治理模式为促进人力资本培育提供了合理的逻辑解释。
本文研究在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和边际贡献。第一,弥补了有关国家能力对于人力资本长期影响的相关研究的不足。第二,基于历史角度,采用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了人力资本影响因素的长期机制。现有关于人力资本影响的考察大多聚焦于现代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但鲜有文献基于长期历史视角来考察作用于人力资本培养本身的其他因素,而长期作用机制的稳定性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造成人力资本积累的历史可能,同时也丰富了现有研究针对人力资本影响因素的相关认知。第三,对现有针对中国土司研究文献的有益补充。现有关于土司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土司制本身以及其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政权风险管控等方面的影响,在诸多定性研究中少有涉及土司制对于人力资本长期作用的实证定量考察,因此本文的发现为土司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