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 “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本途径和政策选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经国家哲学社科规划办批准,于2013年底立项,批准文号为13&ZD015,课题主持人兼首席专家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陆铭教授。
在课题中,陆铭教授强调空间的力量在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在城市发展,人力资本外部性和技能互补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和环境成本等规模不经济与城市规模经济相伴生,但规模不经济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方式加以改善,甚至城市病治理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本身就具有规模经济性。第二,在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和集聚效应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中国,由于存在行政力量对于经济资源配置的干预,导致经济发展的零散分割,以及地区之间分工水平的下降。事实上,人口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即经济集聚程度提高的同时,人均收入在地区间趋同。设立3年多来,该项目按照预定计划推进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上,课题负责人陆铭教授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以及学界同仁合作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区域发展方面的学术论文简介如下:
1、陆铭教授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讲师钟辉勇发表论文“大国发展: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28期)。论文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地理和政治(特别是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分析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视角。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关键在于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充分享受大国应有的国内市场规模经济效应。
2、陆铭教授发表论文“求解“不可能三角”:理性、公正与效率”(《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0期)。论文认为在一个大国内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大国发展中的统一、效率与平衡三个目标的冲突。如果要化解这个冲突,需要放弃在经济资源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转而追求城乡和地区之间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意义上的"平衡"。而为了实现兼顾统一、效率和平衡的国家战略,应以社会科学研究理性地认识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公正为价值,促进市场统一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最终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原则也是建设现代文明国家所应该追求的基本价值。
3、陆铭教授与上海大学讲师向宽虎发表论文“破解效率与平衡的冲突——论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4期)。文中指出,近十多年来,面临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区域间仍然存在的劳动力流动障碍,建设用地配置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鼓励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其结果是整体经济效率增速放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恶化。
4、陆铭教授与张航、梁文泉发表论文 “房价影响竞争力:偏向内地的土地供应如何推升了工资?”(《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和“Housing prices raise wages: Estimating the unexpected effects of land supply regulation in China”(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16)。论文中从土地政策的角度解释了2003年以来中国的工资经历了快速上涨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东部相对受限的土地供给政策显著的抬升了当地的房价,并最终推升了工资。而这一效应在内地则不显著。中央政府在供地政策上向中西部的倾斜意在支持中西部的发展,但这无疑影响了东部地区的效率和竞争力,最后则将危害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5、陆铭教授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讲师钟辉勇发表论文“财政转移支付如何影响了地方政府债务?”(《金融研究,2015年第9期》)。论文发现中央政府的人均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会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城投债的增加,而包括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内的非专项转移支付对城投债的发行并无显著影响。并且,专项转移支付对城投债发行的显著正影响只在中西部省份存在,东部地区并未发现这一机制。
6、陆铭教授与韩立彬博士发表论文“Housing Prices and Investment: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Inland-favoring Land Supply Policies”(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16)。论文利用企业层面数据发现房价会降低企业的投资,这将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城市发展方面的学术论文简介如下:
1、陆铭教授与温州大学讲师夏怡然发表论文“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15年第10期)。论文发现,劳动力选择流向某个城市,不仅为了获得该城市更高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了享受该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基于文章的结论可知,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公共服务水平好且工资水平也高的大城市集聚的状况,促使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化。
2、陆铭教授与周小刚发表论文“移民的健康:中国的成就还是遗憾?”(《经济学报》,2016年第3期)。论文发现,虽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优于城市本地工作人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相比城市本地工作人员而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制造业建筑业工人的健康耗损更加严重,而行政技术管理及服务业人员中并无该现象。这说明更多地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等重体力劳动是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健康耗损的机制之一。
3、陆铭教授与倪鹏途发表论文“市场准入与“大众创业”:基于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16年第4期)。论文发现,国企占比高的城市对创业活动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这一负面影响在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4、陆铭教授与梁文泉博士发表论文“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城市规模影响服务业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微观证据”(《经济研究》,2016年第12期)”。论文中发现来自服务业的人力资本外部性会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加强,而来自制造业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则随着城市规模增大而减弱。结果发现,服务业内企业间高技能劳动力交流产生的人力资本外部性随城市规模增大而加强,而服务业企业高技能与制造业高技能交流产生的外部性随城市规模增大而减弱。由于服务业是“密度经济”,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城市中高密度的人群所在地正是服务业发展的聚集地。本文的含义是,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大城市对于服务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其次,除了期刊学术论文,陆铭教授多次在《财经》、《东方早报》与财新网、FT中文网和澎湃新闻等新闻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简要列举如下几篇评论文章:1.财新网,2015年8月15日,发表文章:中国城市化路径的困境与抉择。2. 《财经》杂志 2015年10月12日,发表文章:经济解困要有“空间思维”。3. 东方早报,2015年12月8日,发表文章: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唯一办法是让他们进城。4.东方早报,2015年12月22日,发表文章:供给侧改革亟须加强供求的“空间匹配”。5. 澎湃新闻,2016年9月29日,发表文章:中国的城市真的太大了吗?。6.FT中文网,2016年10月20日,发表文章:中国经济不能以周期为托辞。7.FT中文网,2016年11月3日,发表文章:再谈中国经济不能以周期为托辞。8.FT中文网,2016年11月3日,发表文章:三谈中国经济不能以周期为托辞
第三,课题负责人陆铭教授基于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情况,并出版了两本专著。
2016年,陆铭教授出版著作“《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作者以比较全球经验、解析本土现状、立足当下中国发展困境,并聚焦上海发展道路的论述方式,系统论证发展大城市对个人、群体、国家的好处。他呼吁取消人口自由流动门槛,倡导用发展大城市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谏言以人均GDP的均衡取代对区域GDP均衡的追求。让建设用地指标可以跨省流转,让农民工同等享受大城市的公共福利待遇,让留守儿童进入城市接受教育,让城市病在拥挤中解决。
2017年,陆铭教授出版著作“《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第2版)》(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书中运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作者有关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系列专著的第三部。书中一以贯之地将地理(包括经济地理)因素作为决定城市和区域增长的核心因素,并将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作为扭曲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的力量。
另外,在课题进行过程中,课题负责人陆铭教授多次到哈佛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就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