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里,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潜力都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为了如期实现我国制定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必要积聚并且协同利用各种可能的力量。在诸种力量当中,农业劳动力流动是学者们考虑得比较多但又需要进一步确认其效果的一个方面。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DZ03)(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付文林教授主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473159)(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常进雄教授主持)以及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谈敏教授主持)资助,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伍山林教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过去十多年里,测算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学者们主要采用的是世界银行(1996)推荐的方法。但是,那种方法仅仅根据劳动再配置效应,(在农村劳动力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考察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影响。然而,对农村劳动力总量可变这种现实情形来说,那种测算方法将会导致过测或者漏测。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制度环境,在改进这种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出重新评估。与世界银行推荐的方法相比,在专题研究中提供了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计算公式。
采用合适的参数取值,通过重新评估发现:(1)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其前提是不改变户籍身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而现有文献大多过高地估计了农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2)农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整体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这意味着农业劳动力流动状况对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来说,具有比较好的指示性。(3)在非农劳动力市场上,农业户籍劳动力与城镇户籍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制度异质性,他们在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地位,而这又是农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偏小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4)过去十多年里,我国农业户籍劳动力人力资本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这也是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作用趋势性下降的因素之一。
所幸的是,最近几年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此将带来几个方面的制度红利。首先是因劳动力市场分割而导致的劳动异质性程度将下降。这种下降必然有助于提升农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二,对于通过改变户籍身份实现永久性迁移而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贡献,虽然仍然难以做出具体的评估,但是一些文献提供的间接证据提示:与不改变户籍的情形相比,在改变户籍的情形下,转移相同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更大一些。因此,可以预期,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作为总体的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望得到提升。第三,最近十多年里,我国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升尽管遇到了瓶颈,但是为了实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重要目标,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有效地展开并且取得进展。这也将提升农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之,通过研究获得的基本判断是:就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以不改变农村劳动力户籍身份这种传统方式实现农业劳动力流动,其可挖的潜力尽管已经比较小了;但是,在如下两个方面仍然具有比较广阔的空间可以拓展:一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实现户籍转换,这些劳动力由过去的“半城镇化”,逐步转变成真正的城镇化,进一步提升其在生产和分配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也就可以比较好地理解在顶层设计中为什么强调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重要性,为什么强调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取向。二是对于农村新增劳动力,针对其人力资本形成特别是提高受教育程度,从政策上加以有效的诱导。这应该是供给侧改革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